《山中送別》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沒有描寫離亭餞別的情景,但卻匠心獨具,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截然不同的角度。
作者:王維
柴扉:柴門。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門。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友人您能不能回來呢?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以一個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從相送到送罷,跨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跨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傷,但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詩人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天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一起,就使這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字里行間。讀者自會從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如何打發這漫漫長夜呢? 很顯然,關上柴門之后,詩人開始思念友人,末兩句詩表達了詩人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的不舍心情。“歸不歸”,本該在相別之際向行人發問,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如此,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客套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 王維的詩善于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表現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