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由“詩圣”杜甫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包含愛國之情的詩篇,詩人作此詩時,正在“安史之亂”期間。公元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從鄜(fu)州(現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占領。
深:茂盛;茂密。
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長安城春天滿目凄涼,到處草木叢生。 傷感時對花落淚,聽鳥鳴時也感到驚心。 戰火長久不息,一封家書都極其珍貴。 愁白了的頭發越搔越稀少,頭發也少得簡直綰不起來了。
杜甫創作這首詩的時候是被敵人俘獲,被困長安城之時。基于這樣的創作背景,所以詩中滿是憂國,傷時,念家,悲己之情,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向往幸福的愿望。 詩的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雖山河依舊,卻亂草遍地,林木蒼蒼。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為全詩營造了氣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是這首詩最為人熟悉的句子,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表達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感情。 詩的前四句重在寫“春望”時,目之所及,后四句則轉入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對親人的思念。自安史叛亂以來,戰事不斷,“烽火連三月”即是對戰爭的描繪,透露了一種厭惡之情。此時,詩人的妻子兒女正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詩人心急如焚,故有“家書抵萬金”的感慨。末兩句寫的正是詩人苦等家人消息的表現,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于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