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鶴沖天·黃金榜上》是柳永參與進士科考落第之后,抒發牢騷感慨之作,它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性格,也關系到作者的生活道路,是一篇重要的作品。這首詞的意思和賞析如下:
鶴沖天·黃金榜上 作者: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①黃金榜:就是公布考取人員名單的黃榜。 ②偶:偶然,表明作者對自己的才能沒有失去信心。 ③明代暫遺賢:明代,圣明的時代。此句另有作“千古暫遺賢”,詳見《樂章集》。 ④恣:放縱的意思。 ⑤屏障;屏風。 ⑥一餉;一頓飯,形容時間短。
在朝廷張貼的狀元榜上,偶然沒有我的大名,盛明時代暫時遺落賢才,叫我如何面對?反正這不是我的問題,既然不能大顯才華一展抱負,那就索性把自己浪費,縱情放蕩,何必患得患失!我本才子詞人,自應是不穿官衣的能臣高官。 就在煙花巷陌中,就在那艷麗雅致的丹青屏風里流連。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最值得我尋訪。就這樣偎紅依翠,這樣的風流韻事,足令我平生舒暢。青春如此短暫,還是忍著辛酸,把金榜虛名換成及時行樂的小飲輕唱!
這是柳詞中一首非常有名的直抒胸臆之作。它抒發了作者強烈而又真實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一種傲視公卿、輕蔑名利的思想。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柳永已經三十六歲了,他參加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但都以落榜告終,屢考屢敗,這一年再度名落孫山,很傷自尊,郁悶之極,他揮筆寫下了這首貽害他一生的著名詞作《鶴沖天》。 這首詞的構思、層次、結構和語言均與柳永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全篇直說,絕少用典,不僅與民間曲子詞極為接近,而且還保留了當時的某些口語方言,如“如何向”、“爭不”、“且恁”等。全詞寫得自然流暢,平白如話,讀來瑯瑯上口。不獨在柳詞中,即使在北宋詞中,這一類作品也是少見的。這種“明白而家常”,“到口即消”的語言,正是詞中之本色,是經過提煉而后取得的藝術效果。指斥柳永詞過分俚俗淺直,看來,不能不說是一種偏見了。 在整個封建社會,哪怕是所謂“圣明”的歷史時期,科舉考試也不可能沒有營私舞弊、遺落賢才的通病。“明代暫遺賢”、“未遂風云便”等句,蘊含著作者自己的無限辛酸和對統治集團的譏諷揶揄,它道出了封建社會中許多失意知識分子的內心感受,獲得了廣泛的共鳴。這首詞的社會意義也正表現在這里。正因為這首詞刺痛了統治階級,所以作者終生失意,備受壓抑排斥。據吳曾《能改齋漫錄》載:“初,進士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及皇帝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這首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蔑視功名,鄙薄卿相的傾向是很明顯的。
南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卷十六里有一則記載:(宋)仁宗留意儒雅,而柳永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云云,及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其寫作背景大致是:初考進士落第,填《鶴沖天》詞以抒不平,為仁宗聞知;后再次應試,本已中試,于臨發榜時,仁宗故意將其黜落,并說了那番話,于是柳永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而長期地流連于坊曲之間,在花柳叢中尋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可見這首詞曾經給他的仕途經歷帶來很大的波折。 |